《本草纲目》中记载陈皮性温、能入茶、入膳、入酒、入药,现代人将陈皮称为“和药之首”,认为它入膳可以调百味,入方可以调百药。对饮食情有独钟的广东人,用陈皮防晕车、清肠道、治咳嗽、消积食、助睡眠等等,将陈皮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广东有几句流行的谚语: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其中,“陈皮”是指“广陈皮”,为陈皮中的佳品,而“新会皮”是“广陈皮”中的上品。
“广陈皮”是晒干后经3年以上贮藏的茶枝柑的果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调味佳品,向来享有极高的声誉。
“广陈皮”名字由来的传说
宋代以前新会属于蛮荒之地,新会柑还未出现规模生产,据传“广陈皮”一名出自新会黄姓先祖黄广汉及其夫人米氏的故事。黄广汉系南宋孝宗八年(1181)科举进士,官至徐州知府。其夫人米氏自幼饱读诗书,精通药理,用其丈夫所创制的新会柑橘陈皮为杨太后治病,被封为“邦显一品夫人”。当杨太后问及这种药材的由来时,米氏因为此皮之制法来自其丈夫黄广汉所创,于是将其丈夫名字 中“广汉”中取“广”字作为这种药材的名字,称“广陈皮”以别其他陈皮。
然而民间传说毕竟是一方之言。纵观历代本草,广陈皮的出现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橘皮”到“陈皮”的演变
陈皮,最早名为“橘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橘柚”项下,谓:“橘柚,味辛温……一名橘皮”。随着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的,“此是说其皮功尔……并以陈者为良”中“陈”字提出,在“橘皮”名称中开始出现了“陈”字,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多个方子中有“陈橘皮”的药名。“陈皮”一词在唐以前少见,到了南宋,严用和的《济生方》一书中曾有“陈皮”的药方,但直到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才明确记载:“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陈皮”一词被广泛取代“橘皮”。
“新会陈皮”何以独尊“广陈皮”?
主要归功于新会的地理位置。新会古称冈州,现为广东省江门市辖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属微丘平原区。北有圭峰山脉,南有古兜山脉,东有牛枯岭山脉,环抱着银洲湖及其平原区。依山面湖,西江和潭江贯穿全境,其水系渗透全域,拥有虎跳门和崖门两大出海口。两江汇聚、三水融通、咸淡交融,形成以银洲湖为核心的潭江两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滨海沉积平原新垦区,堪称珠三角的腹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类型为潴育型水稻土、赤红壤,富含有机质,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茶枝柑的生长条件,为新会陈皮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条件。
广陈皮的药性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齐。”这是金代李东垣《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的“六陈歌”。说的是药中六陈之狼毒、枳实、枯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不得用清新也。
“百年陈皮胜黄金”,1929年产的“首届新会陈皮皇”在2015年曾经拍出55万元一斤,比黄金贵重许多。
为何陈皮以“陈”为贵呢?
“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是广陈皮的药效优势,而广陈皮只能通过“陈化”才能实现此药效,越“陈”越显效。其原理明代的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有明确记载:“……去白者兼能除寒发表,留白者兼能补胃和中。微炒用。产广中,陈久者良。按:陈皮辛苦之性,能泄肺部金,金能制水,故入肝家,土不受侮,故入脾胃。采时性已极热,如人至老成,则酷性渐减。收藏又复陈久,则多历梅夏而烈气全消。温中而无燥热之患,行气而无峻削之虞,中州之胜剂也。乃《大全》以为多用,独用有损脾胃,师心之过耳……。”
陈化 3~8年的陈皮,带刺鼻的香气;9~20年的,清香扑鼻,醒神怡人; 20~40年的则是纯香味,甘香醇厚;50年以上的,弥足珍贵,陈化脱囊,超凡脱俗。
新会陈皮的芳香油中含有24种物质,时间越久,随着芳香油中物质的不断变化,它的药用价值也逐渐体现出来。
来源:悬壶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