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轨迹
新会,古称冈州。”大红柑”和”茶枝柑”是同一栽培品种的别称,在新会,它们多被称作”新会柑”,以强调正宗新会产地之意。历史以来,”新会柑”最主要、最著名、最具价值的制品就是”新会陈皮”,也以此为核心价值和品牌文化。
《广东柑桔图谱》记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广东植物志》记述:”茶枝柑,别名大红柑、新会柑,主产新会,果皮晒干即中药陈皮的正品”。
世间有川陈皮、广陈皮等,以广陈皮为上品;广陈皮中以新会产地陈皮为正品,更以经年陈藏为珍品。
新会陈皮,又名”冈州红皮”,其质优,独具地道药材特色,为”广陈皮”的上品。因此,经营新会陈皮早已成为一个行业。
元朝初期,新会柑桔生产已见记载,在外海(龙溪),仅陈氏一户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
元末明初新会诗人黎贞的诗集中有”尘外亭前桔柚肥”。明中陈白沙的诗集中有”橙桔盈园野芳杂”的诗句。而梁启超《说橙》中也对柑桔生产提出自己的看法到明代,有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扇之便,也将新会陈皮销往外省。
清朝乾隆五年(即1740年),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制品之便,将陈皮大批销往外省,新会葵商在重庆、成都等地相继开设德隆、悦隆等9家”隆”字商号,主营葵扇又大量经销新会陈皮。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新会乡土志》记载,陈皮为当时主要物产之一。慈禧太后更是指定 新会陈皮为贡品。
在1912年前后,会城有经营新会陈皮的专营店30间、兼营葵扇的商号6间,它们集中于会城河以南贤洲街一带(今冈州大道中原贤洲路段),当时,新会陈皮被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到全国各地。有的大户还在上海设立批发店,小户在本地或广州卖货。
抗战胜利后,30间陈皮专营店只有15间保留下来外,还新开了合和、伍和兴、成和、和兴隆等店。